欢迎来到百合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| 专业的心理服务·放心的隐私保障
浙江省AAA心理咨询专业机构(省心协)、 青少年心理咨询专业机构(省教育厅推荐)

0574-82821982

服务热线(早9:00~晚9:00)

“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和我道歉?”|羞于认错的中国式父母

时间:2022-01-26 22:59:00

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:


“如果是父母乱放杯子,导致杯子被孩子碰到地上摔坏了,挨骂的肯定是孩子,但是如果反过来呢?孩子乱放杯子,导致父母把杯子摔坏了,在中国当代的大多数家庭里面,挨骂的肯定还是孩子。”
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
我们有太多的父母,历来总是希望维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全知全能的形象,就像我遇见的不少原生家庭规条一样:第一,父母是不会犯错,第二,如果父母犯错,请参照上一条。  
于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父母这么教育孩子:
---“你知道错了吗?”  
---“知道了。”  
---“还会不会犯?”  
---“不会了。”   
问题是,父母在遇到自己错的时候,从来不会问自己“我错了吗?”   
 
我们有太多的父母,自己一面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,另外一方面却强迫孩子认错。一方面不断的告诉孩子这个你不行那个你不行,还要责备孩子不够独立。每当需要父母去反思自己在一段亲子关系中的问题的时候,父母总是会说,有些东西是孩子天生的。似乎只要是孩子出了问题,一定是孩子哪里不好,要不就是“天生的”性格不好,说来说去,父母就是没问题,有问题也是孩子的问题。说到底·,其实反应出大多数中国式父母的一个有问题的观念:“孩子是我生的,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。”“他就一个孩子,难道还会有正确的时候?”


图片



现在各种公众号总是在说“要与原生家庭和解”,但很多人之所以“没法和解”,就是因为:从未听到爸妈对自己说过一句抱歉。
 
还有的父母是道歉了,但并不走心甚至变味,反而更是伤人,比如说
“是是是,我们错了,养你这么大还不能犯个错?对你好不记住,就记得这个,真是白眼狼!”
又或者是“饭做好了,快来吃。”好像只要上了饭桌,之前的一切可以当做没有发生。
 


图片



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这些“变味的道歉”为何伤人,以及,该如何正确地说一句对不起?





 1 
中国式家长,特别擅长错误道歉




人人都会犯错,但能向孩子认真道歉的爸妈却不多。
以下是我们总结的四种最常见错误道歉方式。
 
1)推卸责任型道歉
这种道歉总有附加条件,把犯错的责任推给被道歉的人。
典型句式:要不是你XXX,我也不会XXX
比如:
 “爸爸觉得刚才打你很不对,但是主要是你之前表现太不好了有前科,所以才不相信你的”。
 
推卸责任型道歉,表面在道歉,实际在指责。即使道歉的部分真心实意,孩子也会因为道歉的附加条件中的指责,感受不到爸妈的歉意,并且产生对立情绪。
 
不当道歉,反而可能造成新的伤害——道歉的第一个原则是真心。如果你不是很抱歉,那就别道歉。
 
2)将功补过型道歉
对错误避而不谈,而是想通过做另外的事弥补,以此糊弄过去。
典型句式:饭好了,来吃饭。
比如:
爸妈误会了孩子做坏事,他们虽然心虚但没有口头上的道歉。只是周末买了个孩子之前想要没给她买的礼物礼物,还带孩子去吃了肯德基。

但孩子想听到的是“对不起,爸爸妈妈应该相信你”,ta由于不被信任所收到的伤害,并没有被看到和回应。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:我的委屈不重要,只要物质条件到位就好。




 
3)过度解释型道歉
试图对自己错误的前因后果过度解释——虽然这有助于理性认知,但也传达了一种信息:我不愿意承担犯错的责任。因而可能升级情感冲突。
“我今天在单位很不顺,有一堆又一堆的事,还和同事吵了架。然后回到家看到你的房间特别乱,我心里就更烦了——所以吼了你。我知道我不应该吼你,但等你上班了,工作特别不顺,回家孩子还不听话的时候,你也会这样的!”
 
这样的道歉不但没有承担责任,还给孩子示范了一种负面的情绪应对方式。最重要的是:你听起来真的不是很抱歉。
 
4)一劳永逸式道歉
看起来是道歉,实则在堵对方的嘴,要求对方立刻原谅。
典型句式:我不是已经道过歉了吗?
比如:
爸妈总是在亲戚朋友面前说自己的丑事,反复抗议后终于得到了道歉,但爸妈道歉后却理直气壮地要求她不要再提此事,因为“我都道歉了,你该闭嘴了。”
“我不是说对不起了吗,你怎么还说啊?”
 
一劳永逸式道歉目的性太强,因而缺乏真诚性。这样说的爸妈,多半是因为不耐烦才道歉,并没有真的认为自己错了。
就算道歉是真诚的,孩子的情绪也不会立刻消散,亲子关系不可能马上修复。
是否原谅是对方的选择,所以道歉不会一劳永逸。爸妈应该对孩子的后续反应保持开放的心态,包括孩子仍然会提起这件事、感觉受伤。


 2 
为什么好好道个歉,
对有些父母来说这么难?

1)想要努力维持“好爸妈”的自我形象


当伤害孩子的行为,与“我是爱孩子的好爸妈”这一自我信念相冲突时,爸妈会经历“认知失调,需要修正行为或认知让二者相统一,才能让自己不感到困惑和难受。

比如:

爸妈偷看了孩子的手机,让孩子感到很受伤,爸妈的这一行为与自己是好爸妈的认知相冲突。


爸妈可以选择不再偷看孩子的手机,修正行为以符合认知;或者修改自己的认知,承认错误,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爸妈,修正认知以符合行为。这都是健康的处理认知失调的方式。

但是,爸妈还可能通过减少选择感来自我安慰。如“我担心她交到了坏朋友,除了看手机没有别的办法了解她的情况”,这种调节认知的方法就可能导致推卸责任型道歉:“要不是你交了坏朋友,我也不会看你的手机”。


在自我辩解的过程中,还容易产生“确认偏见”——通过不断为自己寻找支持性的证据,证实自己的认知比如,把孩子因为和朋友玩于是回家晚了,当做同龄人给孩子造成了坏影响的证据,支持自己必须要看孩子的手机来保护孩子的信念。

 


2)想要维护家长的专断地位


爸妈可能会觉得:轻易道歉,孩子就会不把自己当回事了。

但这种担心是无稽之谈。


根据养育方式理论和相关研究,高控制(对孩子的行为设置明确的规则)和高关爱(对孩子的情感需要很敏感)的“权威型”爸妈,他们的孩子是更快乐、独立、社交良好、高自尊和心理健康的。

高控制和低关爱的“专断型”爸妈,以专横和霸道的管教方式为特征,特别强调自己的地位高于孩子,他们的后代在独立、社交能力、心理健康、学业表现上都会遇到问题。

 

图片



3)试图保持自己的控制感和权力感


在某种程度上,道歉的人也将自己的脆弱展现了出来,把权力交给了对方。向对方道歉,也意味着让对方有权选择是否原谅自己。原谅需要时间,如果对方没有立刻原谅,确实会让人更难受。

但是,拒绝道歉尽管在短期内会更有控制感,却也得面对与对方更加疏远的长期事实。



 3 
什么才是正确的道歉方式?


说了这么多,什么才是正确的道歉?以下是我们结合日常生活和心理学知识总结出来的三点,不光可以应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,同样可以应用于职场、朋友相处等场景中。

 


1) 切忌 “甩锅式道歉”


很多时候,你以为自己道歉了,别人压根没听到任何歉意。

比如约会的时间定在了晚上七点,你迟到了,对方很不开心,你说:“抱歉,没想到今天这么堵,以后再也不坐公交了。”你以为这叫道歉,别人听到的就是 “甩锅”。

 

道歉切忌指桑骂槐,哪里做错了,就为哪一点道歉,至于其他无关因素,可以不用在道歉的时候提。

比如你可以先说:“对不起,是我自己没把握好时间,我应该提前一些出门的。”

如果非要说堵车的事,可以在道歉之后说:“今天路上有点堵,以后如果约这个点,我会早点出发。”这样听上去就不会像是找借口了。

总之,既然认识到错了,就大大方方地认错,别总想着留一手。

 


2)具体清晰,不要偷换概念


道歉的时候,需要把错误的内容表达清楚,而不是模棱两可。

比如很多情侣吵架,道歉一方只会说 “对不起”,但是说不出来哪里错了;或者表现出很多挽救行为,突然语气温柔、送口红、送包包试图讨好……但就是没有道歉。你已经在尽力弥补了,但是对方却感受不到,这就是无效的歉意。

 
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你以为自己说清楚了,对方却理解偏了。比如 “我错了,刚刚不应该那样说”,究竟是哪样说?有可能你在为 A 道歉,对方却误会你是道歉 B,那就麻烦了。

所以,具体你觉得是哪里做得不对,清晰、重点地表达,就不会给吵架留下把柄。道歉越具体,吵架越省心。

 


3)不仅口头上说,也要有相应的行为


道歉严格上来说分为两步:第一步是 “认错”,第二步是 “修复”。

即,先明白和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,然后要把自己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。而不是一句 “对不起” 就完事了,就默认这件事 “过去” 了。

 

最新文章